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五届“中国形象与全球传播”国际研讨会成功举行

发布者:中国国际舆情网发布时间:2022-07-02浏览次数:668

6月18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五届中国形象与全球传播国际研讨会于线上举行。本次研讨会立足全球传播新格局和中国形象发展新趋势,探讨与国家形象和全球传播相关理论和实践议题。


来自美国、英国、南非等国内外3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8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线上会议,共同参与线上研讨。


图片


新形势下的传播话语体系建设

与新闻专业主义实践


开幕式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指出,新冠疫情深刻影响全球格局,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建立在国际舆论场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体系,是时代赋予中国媒体人和新闻传播学界的历史使命。查副校长说相信本次会议能够在先前四届的基础上,通过观点交换和思维碰撞,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提供学术上的交流和智慧贡献。


图片


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Daniel C. Hallin教授以“新闻专业主义在当下面临的挑战”为题发表主旨演讲。Daniel教授探讨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多元定义,并分析了网络媒体时代下给新闻专业实践带来冲击的多种因素。主旨演讲后,Daniel教授同与会成员进行了积极的问答互动。


图片


《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

中美关系再讨论


今年正值中美《上海公报》发布50周年,会议专门设立了“《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下的上海对话”圆桌论坛。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教授主持圆桌论坛,参与论坛的嘉宾有来自美国博林格州立大学哈筱盈教授、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Stephen Hartnett教授、来自美国雪城大学的Shuo Tang助理教授、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陈沛芹教授、来自美国太平洋大学的董庆文教授、来自复旦大学的潘霁教授和来自清华大学的周庆安教授。


图片


论坛上,学者们就中美贸易战中涉及的传播问题展开讨论,指出两国媒体在报道叙事中都应避免“外国威胁论”和民族中心主义的表达。此外,学者们还对未来中美两国的关系提出展望,认为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对政策制定的介入、年轻一代对国际关系的理解,都将为两国实现“求同存异”带来不同的挑战与机遇。郭可教授表示,《上海公报》签署五十年之际,在新冠疫情与中美贸易战的深度影响下,传播学界的学者们应该共同促进中美未来合作与交流,挖掘中美贸易战的深层逻辑与内涵


全球视野下 

国家形象建构策略再审视


上午的研讨会分为“媒介与中国形象”和“公共卫生与信息核查”两个英文分论坛。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分享了他们对中国国家形象海外建构的研究,及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信息核查所面临的困境的思考,为如何提升融通中外的国际传播能力贡献学术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教授围绕“如何提升国际传播的效能”进行下午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中国故事内容丰富,但是目前在传播上存在不足。为此,在进行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应致力于发掘中国故事中的当代性与共通性。



随后的研讨会围绕“国家形象建构:新范式、新方向”“国际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冬奥会与体育传播”“假消息与全球传播”“传统文化与全球传播”“新闻教育与城市软实力”“全球视野下媒体”“工业与教育领域中的中国想象”“中美关系与国际形象”等主题开设八个分论坛。与会代表共宣读论文30余篇,并与对谈人展开深入交流讨论。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闭幕式上,陈沛芹副院长代表上外新闻传播学院致词,她向所有参与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传达了希望可以打破距离阻碍与语言隔阂的新会议精神。陈沛芹教授说希望中国形象与全球传播国际研讨会能够成为学界思想与成果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为中外的学界的交流做出贡献。


图片